长坪村其他人家,但凡有儿孙在外面谋事的,也基本上都卷上行囊离开了故土。
虽然比不上后世那种凶猛的返工潮和学生潮,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村庄相对闭塞,每天路上遇到的也都是那些熟悉面孔,陡然就谁离开了,基本大家都清楚,都能第一时间察觉出来。于是,偌大的村子,明明也就离开了二十三号人,可是,大伙儿却莫名的感觉有些萧条了。
尤其是在他们离开之后的二月中旬,开始出现了连续好几天的阴天,刮大风。
那风啊,呼呼的吹哦,吹得家家户户门窗都不敢开,吹得村里的大路上基本都看不到啥人。
在村子里转悠一圈后,偶尔能在某个避风的墙根角落里,看到谁家的妇人头上裹着挡风又保暖的帕子,坐在一堆棉花杆子中间,腿上搭着一块粗糙耐磨的粗麻布,正在折叠柴禾垛子呢。
用稻草一只一只拴紧,再整齐码放到墙根底下,上面盖上挡雨的毡布,又或者一垛一垛拖到柴房里去放好。
有时候会有一缕微弱的日头光从云层缝隙间射下来,照在身上,不仅不暖和,还透出一股子倒春寒的凉意。
然后,你会感觉,这明明是春天啊,可是四下却感觉比深秋入冬还要萧条。
人呢?
平时那些聚集在村头巷尾,那些端着饭碗坐在老枫树底下唠嗑的村民们都跑哪去啦?
还有平时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咋地也都不见了呢?
心思细腻一点人,这个时候心中难免就会涌过一阵说不出的落寞和忧伤,还感觉很孤独很孤独。看啥都不得劲,看啥都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
这种感觉,杨若晴尤其感受深重。
所以,这几天她除非有必要,其他时间基本上是不进村去转悠的,就算出门,也就去隔壁娘家玩玩。
而且每次都是带着团团圆圆过去,然后在那边抱会牛牛,关上堂屋门,将风挡在外面,在宽敞暖和的堂屋里,团团圆圆在旁边玩耍,杨若晴抱着牛牛逗着,孙氏和何莲儿坐在一旁喝茶嗑瓜子。
大家凑一块儿聊聊天,有时候鲍素云也会带着孙女儿过来玩玩,又或者鲍素云抱着绵绵的儿子过来玩,有时候两个孩子一块儿带过来,堂屋里就更热闹了。
换做以前,刘氏是肯定必到的,有刘氏的场合,基本不会太冷清。
但是今年不一样,四房要准备在村口盖新宅子了,这件事情可是刘氏心心念念了很久的,所以刘氏很上心,一反常态也不出来到处串门说闲话了。
她一有空就和杨华明一块儿出去找工匠,为盖新宅子的事到处奔波,筹备,张罗……
“现在我四婶是最充实的一个人了,忙碌起来,都没空去伤春悲秋和到处说闲话了。”杨若晴一边抱着牛牛举高高,边跟孙氏还有何莲儿那里调笑着。
大家都笑。
孙氏也抿了一口茶水,笑着说:“康小子和刘金钏去了镇上的瓦市做买卖,荷儿和春霞母女俩都留在家里,”
“到时候工匠进门,八成就是荷儿和春霞烧饭了,你四婶也是个有福气的,一辈子最烦灶房那点事儿,偏生都有人帮她分担。”
“娘,我四婶倒是想烧饭,可她烧的那些饭菜,恐怕工匠们不敢吃哦,到时候上吐下泻都有可能1
何莲儿眼中都是好奇,“姐,这话咋说?四婶烧不熟饭菜吗?”
杨若晴说:“烧熟是没问题,就是有时候烧太熟了,又或者眼神不好使,容易放错调料啥的。”
“而且,她这人在拾掇食材的时候,有时候不太讲究,譬如,她杀鸡和煮泥鳅,我们老杨家没一个人敢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