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纵论天下(2 / 2)

骥行三国 赵不言 1074 字 6个月前

马良当即侃侃而谈,他认为秦亡于暴虐天下百姓,所以刘邦约法三事而尽得天下民心,西汉是因为皇权交接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王莽篡位,东汉则是亡于桓、灵二帝无道,重用外戚和宦官却党锢士人。

赵骥安静地听马良说完,然后追问道:“那为何历朝开国之初总是所谓政清人和的盛世,而后就渐渐民不聊生呢,难道单纯是因为后来者昏庸,不如开国的明主吗?”

“当然是,主无道则国不安”,马良觉得自己猜到了赵骥心中的想法,他目视刘谌,“不舍是想与我共力培养出一位明君来?”

孰料赵骥遗憾地摇了摇头:“非也,我一直觉得皇朝末世便是能有明君贤臣,了不起也就能再续上一段命苟延残喘罢了,老汉吃春药,治标不治本”。

碍于时代的眼界局限,即便是如张居正这样的能臣良相也不能挽救明朝灭亡的宿命,他们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延缓一下王朝衰败的速度,却始终摆脱不了最终的宿命。

唐代府兵制的崩溃仅仅是因为官府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吗,元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仅仅是因为蒙古人欺压汉人吗,明代“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仅仅是因为文人领兵武备松弛吗?

赵骥指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田地对马良说:“兄长,你看,天下的土地就这么多,土地的亩产又是有定数的,所以说能承载养活的人口也是有定数的”。

马良点点头若有所悟。

赵骥接着续道:“每个王朝最初兴起时,都是刚刚经历完一场大劫难,百姓户口十不存一,所以才会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分配,这才造就了盛世的假象,而随着盛世下的人口激增,有限的土地不足以供养新增出的多余人口,财富矛盾就会变得尖锐,最终引发如黄巾之乱般的战争,在人口大量损失后重新达到新的平衡”。

“这才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其他的原因都是表象而非根本”。

不提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了,就算是经历过土改的后世,又哪来的那么多土地分配给新增的农村人口,所以才会引导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以才会引导产业升级,所以才会引导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对赵骥来说,眼下最有利的是他所在的大汉王朝在文化上、科技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处于这个时代傲视其他民族的巅峰。

“我们必须要把开疆拓土,攫取其他民族的财富为我所用的理念灌输给后人”,赵骥指着正在玩泥巴的刘谌对马良说,“首先就得让这小子明白才行”。

赵骥朝着马良深深鞠了一躬:“兄长,你我先把种子种下去,我相信总会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天的”。

赵骥当然不如诸葛亮、马良这些贤才聪慧,但他有后世两千多年的知识积累,天生就在眼界上要更高一筹。

对于马良这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赵骥刚才的那番话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站在群山之巅,俯视着天下的云潮涌动。

灭魏破吴算什么,征服四夷算什么,我马良要做的是开创一个恒世永存的万古盛世。

读书人最在乎的无非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马良实在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