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新镇新城(上)(2 / 2)

毕竟这个时代所用的文字,其实都是基于文言文体的繁体字。

这对后世接受简化文字学习的刘延拓来说,也有些复杂。

毕竟刘延拓虽然是学霸级人物。

但刘延拓更偏理科,而不是文科。

所以刘延拓在一开始教学之时,就选择了按照后世习惯,教授山民,孩童简化文字。

之后再用繁体字一一对应学习即可。

至于读音,一开始刘延拓打算直接用汉语拼音,拿来就用。

所以刘延拓决定采用大学之时,学到的注音汉字来标注读音。

所谓注音汉字,是以民国时期大家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蓝本,由当时北洋政府颁布推行。

包括了二十一个声母,十六个韵母,合计三十七个偏旁符号。

后来扩大到四十个。

这些完全就是以汉字偏旁部首为基础所标注的读音。

相比于明朝时期以文字标注读音的办法,要简单,也更实用。

当然有了注音汉字,文字读音也必须要统一。

不过这一开始也让刘延拓犯了难。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明官话有些类似于后世江淮方言,也被称为下江方言。

这在明太祖朱元璋诏修的洪武正韵中就有定义。

这是一种以宋代中原雅音为正的官话体系。

哪怕是朱棣迁都北京。

这套官话体系,朱棣也没有废弃。

所以在明朝,北京话和后世北京话根本不一样。

反而和后世的江淮方言,也就是南京话差不多。

但是这刘延拓不会啊。

而且刘延拓也是在攻入新安县和进入广州府城后。

在从各个方面得到了一本完整的洪武正韵。

所以在一开始教学中。

刘延拓并未以如今的大明官话为主。

而刘延拓也不可能采用刘延拓所熟悉的江西话或者广东话吧。

所以刘延拓思来想去,一咬牙一跺脚,万般无奈下。

决定采用后世的习惯。

用普通话给汉字标注了读音。

由此也解决了最基本的教学问题。

于是有别于明朝其他地方,如今刘延拓麾下这些山民,匠人,乡民所学的。

不是粤语,不是江西话,也不是明朝官话。

而是普通话。

当然拿到了洪武正韵后,刘延拓也不打算更改如今的读音。

不过刘延拓会进行双语教学,两种读音都学。

毕竟如今刘延拓得在大明内赚钱不是。

学好大明官话也不冲突。

“注音,简化字?刘老板这些可以给我们看看吗”

陈贺文说完,刘延拓命人拿出了一本刘延拓自行编订的两本小册子。

上面用毛笔写着各种简化文字,以及四十个声母表,韵母表。

三人见此,都大为惊骇。

三人也算长期教书育人之人。

如何看不出这简化文字和注音的意义。

难怪这刘延拓能大规模的进行扫盲和建立学堂。

有这两本小册子就是基础。

三人如获至宝,有了这些,未来自己教学也简单了很多。

而且统一的读音,也避免了各地方言之苦。

有了简化文字。

这些山民也更容易学习。

之后,三人再无言语。

开始在一边研习着这两本小册子。

而刘延拓还是站在船头,看着远方的海岸线。

不久后,一座崭新的城市,出现在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