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话,多年来树立的圣贤明君形象将彻底崩塌,会失去民心,而那声誉渐坏的大楚及其它诸侯,会趁势崛起,若是成功,大汉危矣。
更担心的是,突然之间赦免了樊哙四人的死罪,其说不定会怀恨在心,即便不反叛,也会心存芥蒂、不效死命,这对于目前的大汉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邦茫然的看着张良,又扭头看了看数十位跪地不起的将领,心里纠结无比,顾虑重重。
“大王,请速速下决断,迟则生变啊。”
张良见自家大王久久不下令,一脸焦急的小声道:“臣投大王之前,听闻大王仁义无双、体恤士卒、知错能改,追随大王许久,大王所做,当得起这些字。”
“大王立志成为圣、贤、明君,为何会在大汉生死存亡之际犹豫不决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大王心怀天下,更要如此。”
“如今忠于大王的所有将军全部求情,大王必须同意,否则我军将不战自乱,城下的楚军定会看准时机攻进来,届时,大王被俘,三军或死或降,新军法将成为历史。”
“若大王顺将意、应军心,赦了樊哙等四位将军的罪,臣料定众位将军会对大王感恩戴德,必会戮力死战,大王与四位将军交情匪浅,当无忧,此时僵持不决,会让众将心寒啊。”
一连串的话语在刘邦耳畔响起,音小却字字清晰,在刘邦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刘邦表面上平静,心里道道惊雷爆响,这一番话有千斤之重,有力又有理,不由的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的确,只能同意众将的请求,如此方能凝聚军心,齐心抗楚,不然城破军亡,法将不在,国将不存。
刘邦看了跪地待刑的樊哙等人,叹了口气,这几人都是同乡之人,向来忠心耿耿,而今这么对待,是不是太过绝情了。
目光再次移到跪地请命的将领们身上,仍旧个个一动不动,有长跪不起之意,刘邦苦笑不已,有生之年,这是第一次,也希望是唯一的一次。
“子房之言,令本王茅塞顿开,请受本王一拜!”
刘邦看着张良,满脸尊敬和感激,发自肺腑的说出感谢之语,同时躬身行谢礼。
在此危急时刻,能准确而理智的指出问题,且给出解决之策,这在刘邦看来,是大汉之幸,是自己的及时雨啊。
“大王勿要如此,折煞微臣了。”
张良惶恐,急忙扶住了行礼中的汉王,紧接着郑重的道:“事不宜迟,大王既有决断,请大王速速向将军们下令,以免生出变故。”
刘邦闻言,点了点头,将领们跪地很久了,是该当众下令了,再拖下去,只怕众人之心越来越乱,进而产生更为强势的抗命行为。
由于两人之间的说话声十分小,且与众将的位置有些距离,因此众人只看到军师与自家大王在说话,至于说的是什么话,并没有听清楚。
“诸位将军,你们的请求,本王准了!”
刘邦面向众多将领,严肃的高声喊道,继而扭头看了樊哙等人一眼,大声道:“樊哙虽犯军法,但念其初衷是为了大汉,且多年来忠于本王、屡立战功,今又有众将说情,可免一死。”
“卢绾、周勃、夏侯婴,虽大胆阻刑、冒犯本王,但其心甚忠、其行可敬,念在多年来劳苦功高的份上,暂免死罪,待日后立功,从轻发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