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人,虽然大多没受到什么教育,多是粗人,但不知文,却知晓一些礼仪,文化落后,并不代表只有野蛮和任性,没有足够的学识充实自身,再聪颖的头脑也没有用,因为没有基础,而道德礼仪,不会由于家境贫寒,便失去学习的机会。
德乃是立身之本,礼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可见博大精深,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就无人会忽视德,经过千年的发展,由于历代人民,上至王侯,下至平民,皆将德作为处世的原则,所以‘德’在后代人民的心里扎了根,小孩出生了,无须老师,父母就会教。
‘孝’与‘忠’就是‘德’中的重要两项,历代人皆提倡忠孝乃大德,男儿必须做到其中的一个字,因此,这么多年,再穷苦的男儿,也知道尽忠报国、孝老爱幼这个道理,此情况的产生,与家庭条件和老师无半点关系。
当一个理念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延续了千年之久,那么必然是被历代人所推祟的,不然人心有变,没有什么事可以持久,人是活动的主体,缺乏大量人去奉行,任何法令、礼仪,犹如一团空气,没有作用,强行去做,只是一家乃至数家所想,有一时之效,却不能长久,大众都认可的道理,才是经久不衰的前提条件。
就拿先秦时的例子来说,有许多诸侯国变过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能成功的,法必然在最终得到国内大部分的认可,唯有达到让大量国人奉行,觉得好,才有可能成功,其中的过程虽不易,但事实证明,变法成功,离不开大部分国民的支持。
国君虽是平民心中的天,有无上权势,有能力左右国之法令,但平民才是构成国家的主要部分,国人只要支持,国君不敢随意而为,一旦激起民变,平内乱的代价是巨大的,正常情况下,法有理无大缺,符合国情,百姓支持,国君不会去干影响法令的愚蠢之事。
而那些失败的诸侯,受到国民的反对是主要原因,如果贵族林立,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法令便无法在国内扎根,大多数国人不服,加之不符合国情,被认为是祸国无道,那么以强硬手段实施的法令,终究不能彻底融入国人的血肉里,最后失败是早晚的事。
新法的成功是艰难的,充满层层险阻,最大的难题,是人心,人心所向,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定法守法自然不例外,故而,民意,是一个思想观念能持续的重要原因。
礼仪,至今持续了很久,早已深入到人们的血肉中,法可因时势而改变,而礼仪,却不会变,也很难变,因为非常适用,并无不妥之处,历经上千年,是改变不了的,也无人会产生这个想法,自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皆以德论才,优良的道德情操要大于智谋,想要成为名垂千古的贤臣、英雄,德才兼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先秦诸国皆以‘礼仪之邦’的赞誉为荣,可见礼仪守的好、做的好,深得民心,更有地位,以德服人的例子不在少数,无须兵力、物力,便能单靠‘德’中的仁义、正义聚集起一股巨大而势不可挡的力量。
礼乃人出生就要奉行的,在再糟糕的情形下,礼也不会坏,无礼则不敬,国内无守礼之风,必不断涌现大逆不道、六亲不认的奸邪之徒,朝堂与民间将会陷入无休止的动乱中,直至国灭,或国人守礼,这种现象才会消失。
所以,礼是横在颈前的一把刀,必须守,不可废,守之,于国于己都是好事,国才会正常、和睦的运转,毁之,就是自掘坟墓,礼坏则民变,人心大乱,国必不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