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固守仁义(2 / 2)

因此,似樊哙这类将领,都懂得不惊动大王,自己能处理的事就自己处理,为汉王分忧,也省了时间,毕竟,大事小事都上报请大王决断,太费时间。

有些事,报给大王,会让大王为难,像对待士卒这件事,汉王提倡厚待,可久在军营的将领们都知道,不能这么做,否则粮断军危,所以只能让士卒累死累活,这事一旦报给汉王,必令汉王陷入两难的境地,极有可能会疯掉。

众将皆知汉王仁义,若同意不厚待兵卒,必大损仁君形象,若不同意,军无作战之力,国将面临灭亡,两种结果,都是致命的,众将深知后果,只能不报,默默的为君王解决这种事。

仁君难现,纵观古今,没有多少,汉王的好心肠,在诸将眼里,史上无人能及,集仁义、慈爱、温柔于一体,这么好的汉王,谁都不忍心让其受到伤害。

暗地里解决那些对汉王‘仁义’之名有影响的事情,成为了诸将臣非常在意的事,仁君不可被污染,要将自家大王的形象牢牢锁住,这是忠勇之臣必须要做的事。

这些年,大汉雄师常被世人称为‘仁义之师’,就是因为汉王的贤德之名传天下,若声誉受损,改变了世人的看法,那么对大汉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人心动荡之时,汉军的数量会大量减少,有战死之兵而无新来之卒。

要知道,汉军数年来人数急速增长,主要是有仁义两个字,故而青壮年踊跃投军,若无这块招牌,换做恶名降临,必会导致无人投军,即便强行在国内征兵,上战场后,也没多大作用,对敌军来说,就是送到嘴边的馒头,因为汉王失仁义贤名,汉军的威名将一落千丈,没有人会为这样的恶贼效命,宁愿死亡,也不会出一份力。

为贼卖命,是天下人公认的最耻辱之事,贼子暴露了,明知是恶贼,还要拼死为其效力,这在世人看来,是天下最恶之人,比贼子更可恶,正因明白此理,为贼子上战场的人,只会束手待死,不想落个身死之后,被世人谩骂、戳脊梁骨的悲惨下场。

横竖都是悲惨的归天,自然会站在人多的一方,当代世人的看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选择宁死不屈服恶贼,在他们看来,是高尚的正义之士,如此的话,不仅能有尊严的归天,而且有可能名垂青史,得到后世的赞誉。

这种可怕的后果,樊哙等汉将想到过,每每想起,皆毛骨悚然、心底发寒,冲锋陷阵多年、杀敌无数造就了一颗豹子胆,也抵御不住这种恐惧之感。

‘仁义’是大汉的立国之本、强军之策,身为最早追随汉王,建立大汉的元老级别人物,灌婴、樊哙都明白其重要性,因此这些年为维护、保持汉王的声誉,私下里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截止目前,汉王没有什么大污点传遍天下。

关于大汉政治方面的改动,并不大,依旧是先秦时的法令,只是将一些酷刑适当的减轻了一些,对犯人的待遇,稍微好了那么一点,这么做是为了显示大汉不像暴秦那么残忍,对待任何人,都能做到‘仁义’二字,哪怕是罪犯和奴仆,也能得到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