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朱雄英欢快地跑进太子府,满脸喜悦地抱住了朱棣。朱棣也十分喜欢这个侄子,他笑着从怀中掏出带来的福记糕点,递给朱雄英说:“四叔给你带了好吃的,这是特意为你准备的。”
朱雄英接过糕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朱棣看着他的样子,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
朱棣此次前来太子府,除了与朱标交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给孩子们送点心。他深知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纯真可爱,因此特意准备了福记糕点,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满足。
在太子府的温暖氛围中,朱棣与朱雄英的互动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开。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不仅仅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更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和陪伴不断加深。朱棣亲手为朱雄英递上美味的福记糕点,这一举动充满了叔侄之间的深厚情谊。
朱标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过去的误会和隔阂曾经让兄弟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现在看来,这些隔阂正在慢慢消融。朱标深知,朱棣对朱雄英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亲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他心中暗自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兄弟之间的情谊能够更加深厚。也许,正是因为孩子们的存在,他们之间的误会和隔阂才得以化解。朱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家庭将会充满更多的温馨和欢乐。
过了一会儿,朱棣准备告辞离开太子府。在临别之际,他向朱雄英承诺会经常给他写信,寄送小礼物,并教他骑马。朱雄英听后兴奋不已,期待着能够早日收到四叔的来信和礼物,更期待着能够和四叔一起骑马玩耍。
朱棣的离开并没有让太子府的温馨氛围消散,反而更加让人期待未来的相聚。朱标目送着朱棣离开,心中也充满了感慨和期待。他知道,朱棣是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他的承诺一定会兑现。他也期待着未来能够与朱棣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家庭的繁荣。
离开太子府后不久,德海匆匆追上朱棣,向他禀报了自己打听来的消息。德海说,常氏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她对朱棣仍抱有看法,并因此在朱标面前多次诉说自己的不满。她声称皇帝带朱棣去凤阳肯定别有所图,甚至预言凤阳练兵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对此,朱标十分恼火,却又无法向常氏解释练兵的真正目的,毕竟蓝玉还是他的妻舅。
此外,德海还提到,常氏对朱棣亲近朱雄英的行为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别有用心。然而,据德海了解,常氏之所以如此不消停,甚至有些迫害妄想症的症状,与吕氏有着不小的关系。
听完德海的禀报,朱棣眉头紧锁。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明白,常氏和吕氏之间的恩怨并非简单的是非问题,而是涉及到宫廷权力和家族利益的复杂纠葛。他不禁对这两位女子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决定进一步了解她们的背景和动机。
同时,朱棣也意识到,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渐上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危险。他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于是,朱棣决定加强对常氏和吕氏的监视和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她们的真实意图和行动。同时,他也将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为未来的宫廷斗争做好准备。
三天后,朱棣在妥善安排了府中的事务后,踏上了返回凤阳的旅程。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开始了他对付淮西勋贵的第一步策略——稀释淮西集团文官的影响力。他选择了开设科举考试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皇帝们用以控制官僚集团、平衡各方势力的有效手段。朱元璋深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往往更加忠诚于皇权,而非某个特定的地域集团。因此,他决定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规模和频率,吸引更多的士子参与,从而选拔出更多忠诚于皇权的文官。
这一举措对于淮西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一直以来都依赖着文官网络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科举考试的扩大化将使得这一网络变得不再那么牢固。更多的新鲜血液将进入官场,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使得淮西集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朱元璋的这一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科举考试的扩大化可能会导致新的权力集团崛起,从而对皇权构成威胁。因此,朱元璋需要在推行这一策略的同时,密切关注官场动态,确保新的权力集团能够忠诚于皇权,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朱棣返回凤阳的路上,他可能并不知道父亲朱元璋正在背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然而,随着他逐渐深入政治漩涡的中心地带,他必将感受到这股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他将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又将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中立足?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他未来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科举会有一场大的风波,牵连很多人,而朱棣也在此发挥了作用。谋取了自己政治集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