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捐银(2 / 2)

多次催迫之下,周奎捐了一万,崇祯觉得一万实在太少,让他再加一万两,周奎便进宫向女儿求援,周皇后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五千两私房钱,交给父亲,并劝父亲要深明大义,为大臣们作出表率,挽救大明的江山社稷。周奎却又从中扣了2000两,只拿3000两作为捐款交给崇祯。

大太监、东厂提督王之心最有钱,崇祯要他慷慨一点,王之心却推诿说:“连年家计消乏。”勉强凑了一万两,曾经的状元,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为保住其家财,率先表示家无余财,反对崇祯捐饷。

其他的官吏更是一个个装穷叫苦,有的在住房门上大书“此房急卖”,有的装模作样,把古董玉器拿到市上出售。据统计,崇祯在最后关头所倡导的“捐银助饷”活动,仅募得区区二十万两。

捐饷令响应者寥寥,崇祯只好改以实物代替现钱,让前三门一带富商豪门给前线供应粮草,或给士兵家属提供口粮,以为较易实行,但是同样被消极对待,不了了之。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被大学生陈演和一帮子文武勋贵大臣迎进北京城,崇祯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京后,向明朝官吏追赃,周奎献出家财52万两银子,其它珍宝折合银子2万两;王之心经闯王军队用刑,被逼献出现银15万两,以及与此价值相当的金银器玩;魏藻德本想为新朝效力,却被捉进监狱,重刑之下捐了几万两白银,最后还是受刑脑浆迸裂而亡。

根据大顺军的统计,刘宗敏通过追赃,从明朝勋戚、内监、百官,还有民间,总共搜刮达到7000万两,这与崇祯只募得20万,形成鲜明的对比。

崇祯等于是请求大臣捐饷都没有效果,大臣们的意思是,你不会把国库的钱拿出来应急吗?不是不拿,而是国库里也没有钱了。

赵士锦在《甲申纪事》和《北归记》两本书中,写了当时国库的库藏情况。

《甲申纪事》中说: 十五日,予以缮部员外郎管节慎库。主事缪沅、工科高翔汉、御史熊世懿同交盘。……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北归记》中说: 库藏止有二千三百余金。外有加纳校尉银六百两、易钱银三百两,贮吴书办处;同年缪君沅云:“此项应存外,为军兴之用。”予如是言。

库藏仅二千三百余金,国家已一贫如洗,崇祯要求大臣勋贵捐饷是迫不得已。但是结果是没人愿意为了国家出力,他们觉得国家是你的,我的命是自己的,结果崇祯皇帝不失气节,投降的大臣勋贵们难逃一劫,钱没了,人也没了!他们就不想想,国家都没有了,你一个有钱人在那里不就是插标卖首,等着挨宰吗?这样的聪明人就是国家的祸根,这也是李天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大明腐儒进入教育的原因,只有自己从小教育起的孩子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正月二十日,华夏日报一篇文章引爆了北京城,原来是爆出了内阁诸大臣的家产多少,银子多少,仓库在哪里,并且提供了几个大臣和李自成大顺军联系的书信,其中李自成给温体仁的承诺是右丞相。

信王一看这是非暴力不合作啊!好啊,你准备留给流贼做军费吗?这是通敌,抓起来!

北京城里厂卫纷纷出动,把内阁大臣全部抓捕问罪,家产充公,这下一共抄出了二百八十多万两银子,一下子解决了眼前的难关!信王这个兴奋啊!原来银子都在你们家里啊啊啊!等着吧,没钱了再抄几家!老子就不信练不出几万精兵?

祖宽、吴三桂、王朴等将领拿着真金白银去招兵,很快就招了六万多新兵,开始训练。杨嗣昌坐镇京营,裁撤老弱,充实青壮,补足了三万人。其实京营的编制最大是二十多万,到了这个时候,连三万青壮都保证不了,全部被勋贵和兵部、户部的官员贪没了,也就是做个样子,我还有兵!大明不亡,天理不容啊啊啊啊啊!

李自成整合河南、江北、山西的地方,整编新军,更换装备,布防驻守兵力,又从华夏购买了一批火枪、火炮,开始了最后进军前的整巡。刘宗敏回师西安和李自成汇合,刘体纯驻守河南。而李过、高一功则在山西编练新军,同时继续封锁太原,侦察兵已经到达了雁门关、井陉关一线侦察,内应也分批化装混入了雁门关、井陉关,拿出大把的金银收买驻军将领、军官,战前的准备紧锣密鼓的在加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