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破小说网 www.douposhu.com,最快更新神话版三国最新章节!
吴班冷冷的看着贵霜再一次发动起来的那一幕,一边指挥着士卒填充弩矛,一边调动标准盾卫,至于莱布莱利那边,自然有孟获去处理, 两百步距离使用破甲矛打穿之后,威力下降,行,那放近了打!
“弩矛准备。”吴班面色沉静的指挥着士卒,眼睁睁的看着贵霜士卒在阎立普莫名其妙的加持下,逼近到了一百步,本来这个距离应该是弩机盾卫最后一波打击的距离, 但吴班放弃了当前距离的射击。
“五十步, 三十步”吴班调整着心态,贵霜六七万步卒大规模的冲过来,哪怕是在吴班这个位置上,都能察觉到那种大地震荡的感觉,但就算是如此,吴班也按捺着内心的紧迫。
说实话,也亏吴班率领的是盾卫,换成其他兵种,哪怕是精锐的双天赋,甚至禁卫军,在面对如此规模的大军以雄浑的气势冲锋过来的时候, 恐怕也有些控制不住肾上腺素的激发。
可盾卫不同, 虽说陈曦没少吐槽他搞出来的基础兵种天天被这群将校拿去干一些一看就知道不是正常军团能接的活。
什么围歼三天赋,顶住对方主力轰杀啊,总之盾卫在陈曦印象之中承受了无数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量。
可仔细想想陈曦给盾卫定位——用于对抗大规模, 超大规模对方正规军的阻击战线,这也不是什么正常兵种能接的活儿。
故而不管是哪种用法,盾卫对于这种大规模敌军冲锋的情况, 还真有些习惯——冲冲冲,反正冲过来也打不死爹,我现在160斤了,装甲总重180,比以前140斤的时候更耐打了,怕个屁!
增肌针加上正常的营养补充,让汉军士卒成功发育到了后世相对标准的身高体重,也就是140斤上下,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高。
之后基于这个身高体重,进行挑选,使得主战的盾卫基本都保有了160的体重,使用180斤的装甲问题不大。
这个水平的装甲,对于大多数的双天赋军团而言,都属于只要不被打中脖颈就不太致命的程度了。
至于打中脖颈,这点陈曦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护颈陈曦是有装备的,但再好的护颈也顶不住骨朵打中,倒是其他位置被重兵器打中,只要盾卫士卒多少懂点招架, 最多惨点, 皮糙肉厚的甚至屁事没有的进行反击,可打中脖颈, 那真就没办法了。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能在混乱战场出手砍中对手脖颈的对手,护颈的防御意义真不大,不过这种需要双方各方面基础差距极大才行,同级别就别想了,起码双天赋士卒的之中的正常人,绝对无法保证面对普通士卒的时候做到这种程度。
要知道战场杀人技的主要攻击范围是腹腔,脖子的脊椎骨很容易让刀刃变钝,反倒是腹部出手容易,攻击面大,更适合下手。
然而盾卫有盾牌,招架其实挺容易的,就怕被人用长柄武器进行围攻,不过那都是零散盾卫面对数名贵霜士卒的情况,大规模盾卫抱团的时候,盾卫士卒都很自信。
尤其是有稳固的那种双天赋盾卫,规模上一千就基本不怕对方大规模围攻自己,反正肯定能撑住,老子不吃锋锐性质的打击,钝性重武器打击又能卸力,打多了还会产生抗性,怕个屁!
故而面对六七万人气势汹汹推进的气势,盾卫士卒都不带眨眼的,这有什么好怕的,当年我们还见过更大规模的,也就那样了!
“放箭!”随着贵霜士卒踏入到三十步的边界,吴班指挥用的彩旗直接横向坠地,这是最后一发,以及射完丢掉弩机的命令。
一万四千发的枪矛平直的射出,这一次楯车的盾面已然失去了防御能力,部分吴懿订制的蚀刻弩矛在命中楯车之后,直接将楯车的盾面当场打爆,而普通的破甲矛则是轻易的撕穿了楯车那厚实的盾面。
上千名推着楯车的士卒直接被破甲矛命中,在如此距离,哪怕是打穿了盾面,残余的威力,也足以瞬间撕碎贵霜士卒的甲胄,然后将贵霜士卒当场打的七零八落,这就是弩机,在当前这种距离,那是足以将对手打成稀碎的恐怖武器。
贵霜士气暴跌,哪怕这个时候仅剩下不到二十步的距离,可冲锋在前列的贵霜士卒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前方推着最强防御武器的战友这个人炸碎,然后汉室射杀出来的枪矛扎在自家的脚边,那溅射过来的鲜血,让他们的脚步在瞬间沉重了无数倍。
“杀!”炎汉的大旗高高举起,吴班指挥着已经丢下弩机,从地上拿起盾牌,手持弩矛的盾卫对着前方发动了攻击,你们不想打,我们还想打呢,谁怕谁啊!爵位提升就在今天了!
不过这次的情况给吴班提了一个醒,汉军盾卫使用的盾牌还有改良的余地,比方说将盾牌最下面做成包铁三角形,这样在弩机盾卫使用弩机的时候,可以将盾牌直接插在地面上。
虽说这样使用的盾牌,挡不住车弩的打击,但是面对普通箭矢打击,那将弩机架在盾牌顶部使用的弩机盾卫,客串一下堡垒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不是要生存力有生存力,要杀伤力有杀伤力了吗?
唯一的问题就是钢铁消耗较大,不过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周瑜低价倾销高品位铁矿石这事,各大世家都知道,故而真实难度也就只剩下高炉修建了,这个主要靠玄学啊!做的多了总能成功
至于说这个多到底是什么程度多,那就要看各家的心态了。
丢掉弩机之后的盾卫士卒从地上抄起自己的盾牌,瞬间感觉自己活得像个盾卫了,相比于使用弩机,大多数的盾卫还是觉得盾牌使用起来比较舒服,毕竟用的时间长了,早都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