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产业伤痛(2 / 2)

比如英特尔在一九七零年研制出的1KB的DRAM,而我国则在一九七五年也研制出来,仅仅比英特尔晚了五年时间。

而这个时候,三星才进入半导体行业不足一年,台岛的起步,甚至比大陆还要晚,才刚刚起步。

就算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科院沪市冶金所开发的离子注入机,甚至出口到了岛国,助力岛国的芯片制造。

但是这个产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和隐患,那就是虽然工程技术人员有相当实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来制造芯片的生产线和装备是引进的,一旦过时了,又该怎么办?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了,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时,我国从岛国全套引进了七条半导体生产线。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才发现,因制造工艺中的技术问题和软件设计问题无法解决,生产线设备不能发挥作用。

半导体产业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发展成了必须依赖工艺技术,软件设计,半导体生产三者联动的“巨大明珠”,又娇又贵,已经长成了“买不起的样子”。

国家在芯片半导体产业上投入不均衡的、不充足的弊病,终于暴露了出来。由于在起点上就投入不充足,落后于别人,导致市场差距随着摩尔定律演进越拉越大。

一旦代差形成,那就真赶不上了,自行研发不仅不划算,还会耗费很多时间,财力,等到产品出来直接落后好几代,黄花菜都凉了。

“908”工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前年,受日韩两国先后在存储芯片领域赶超美国的启发,国家决定投资二十多亿到当时市场化运营水平最高、同时具备DRAM研发能力的无锡华晶,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

但是审批节奏慢、工程建设拖拉,直到今年才堪堪投产,而且技术从投产那天就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四五代,眼看是必然要亏损的了。

好在还有一个成果,那就是贝岭。

贝岭是八六年规划建设的,当时为了整治微电子行业一放就“散、乱、差”的问题,国家出台了集成电路“七五”行业规划,决定在沪市和首都建设两个微电子基地。

沪市采取了合资模式,一来方便技术引进,二来也是依托国外产商解决销路。

说白了就是代工。

投资商是当时通信产业的大牛贝尔公司。

贝岭在成立之初的主要业务是为贝尔提供专用于通信的集成电路。在业务模式上采取了IDM的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也就是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统统自己来做,算是当时相当有实力的一家厂子。

但是贝岭“代工厂”的本质是无法提振国家产业的,因此吸取了“908工程”的经验后,国家已经开始筹备“909工程”,这一次准备投入五十亿,用来建设与产业配套的IC设计、半导体元器件销售、对外风险投资等产业。

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有很多,比如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知识产权保护、获取市场、保证投资效益等等。

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本地企业加引进的模式,由华虹与岛国NEC合资成立华虹NEC,承担“909工程”的生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