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第二军的前锋部队推进至,临榆以西的清军外围防线附近时,却停下了脚步,未再前进。
于是双方在那里便形成了对峙的态势,直到此番第二军奉命重拾攻势,开始对清军阵地展开了进攻。
驻守临榆西侧阵地的,是清军后军镇的一个标,经过加强之后近三千人兵力。指挥官为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良弼,字赉臣。
现年仅二十几岁的良弼,素以聪明干练有主见而着称,且较早就接触了新式军事。
因此,在清廷为求自救而编练由满人掌控的新军时,他受到重用,飞速晋升,并在军中小有名气。
此番,面对大举压境的防卫军,他在对峙的这段时日里,指挥部下精心构筑了防御阵地,并在战事重启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其实在第二军收到的命令上,写得很清楚,要其对临榆的清军展开有声势的攻击,目的是给予清廷震慑。
因而在具体的进攻安排上,第二军采取的是以火力打击为主的战法,并且尽量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
所以当战端重启之后,第二军的攻击部队,对清军阵地展开了一轮轮的炮轰,而真正发起士兵冲锋的次数,却是少之又少。
在此情况下,清军阵地上被炸得土石横飞,守军伤亡亦不算少数。
但除了炮火,防卫军鲜有冲击,良弼便指挥部下坚持不退,直达数日之久。
如此战斗,对于双方而言,其实都没什么亮点可言。然而临榆后方的清军高官们,在向朝廷报告时却将其描述成了一场大胜!
还说什么,清军在火力和兵力上皆处于绝对劣势,却击退了对方无数次的猛攻,毙敌无数,阵地寸土未失,云云。简直吹得天花乱坠。
殊不知除了弹药消耗以外,第二军并无多少人员损失。
反倒是清军在炮火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即使防卫军不发动冲锋,他们也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了。
可是不明就里的清廷却不了解这些,也根本不想去了解到底真相如何。
朝廷只想把这场“大胜”,视作是提振声势的工具,进行了大肆的宣扬,还将良弼称为满人的希望之星,对其颁下了重赏。
可当京里的满人们,像打了鸡血一般,还在为临榆的“胜利”弹冠相贺之时。两江发动新攻势的消息却再度传来,而这一次,清廷再也不敢继续稳坐京师了。
在连续炮击临榆清军阵地数日,未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后,防卫军便自然而然的展开了第二轮的施压。
这一次,可要比之前来得更为唬人,第一军和第二军都声势浩大的投入其中。
在东线,第二军终于越过了长城一线,开始朝着清廷曾考虑撤往的承德步步推进。
在西线,第一军则进占了延庆州,使得留给京师的,只剩下北边那一条,进一步被压缩了的狭窄通道。
由此,终于让满清朝廷明白了,再不走就真的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