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郑和、沐瑶,其他人像是第一次见到三孙!
看看锦衣卫吧,居然也凑过来听三孙讲课!
如果不是三孙心声中早有透露,如果不是自己用心琢磨,又怎么会知道地球是圆的?
如果一开始对三孙不相信,也就不再琢磨这些自然之理。
三孙说的道理,是活生生的,摆在眼前的!
任你仇占可如何反驳,在事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但显然仇占可此时并不甘心。
因为作为文官,斗嘴辩论是他的优势,引经据典是他的长项。
现在,自己的优势,在一个白痴王爷面前,荡然无存!
以后,回到京城,还怎么在文官圈里混?
不甘心,又毫无办法。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让他心中发寒的一幕:朱元璋笑吟吟地摸着胡子。
仿佛对于自己现在的尴尬,陛下十分开心、无比惬意!
朱元璋忍不住说道:“仇占可,凡事不要都从老祖宗的书本里面翻!老祖宗的东西当然好,但并非包罗万象。”
“仇占可,三黄五帝穿的是什么,你现在穿的是什么?”
“没有三黄五帝和诸多先贤,就没有我们现在。但是,我们的先贤想到现在了吗?”
“老祖宗没有讲过的,不一定就不对!”
“古书里没有提到的,你就不能做、不能想了?”
「老朱厉害呀,居然看得这么透!」
「主要是因为老朱从小家里穷,没有钱,后来当了和尚,四处讨饭。」
「老朱没有经过那种所谓正规的私塾教育和文化熏陶。」
「老朱的学习是在战争的间隙进行的,所以敢于质疑所谓的权威。」
「同时,老朱也注意实际。因为那时的老朱,根本没有务虚的资本。」
「这就让老朱形成了务求实际的处事风格。」
「他看待、判断和处理事情,比其他纯粹文人要少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羁绊。」
「老朱的这种思想和思维方式,怎么没有传给朱允炆?」
朱元璋心中总有个疙瘩,以为大臣特别是一些文臣们从内心里看不起他。
也的确有一些文臣透露出来这种态度。
比如说有一些久居江南的大家士族,宁愿隐居,也不愿出来为新的朝廷效力。
有人还特意放出话来,就是看不起朱元璋这样的出身。
朱元璋很是恼怒,不就是嫌咱没文化吗,不就是嫌咱化过缘吗?
因此,朱元璋后来对刘基下手,从深层次讲,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朱元璋心中高兴,三孙居然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评价!
三孙的文才无人可比,但他从内心里根本不以此为傲。
三孙说咱看得很透,是因为没有受过所谓正规的私塾教育和文化熏陶。
三孙说咱务求实际,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
三孙的思维也是如此,他根本就没有限制!
那是因为三孙不仅熟知传统的典籍,更了解天文地理等各种杂学,可谓是博学多才。
看看仇占可,整天读圣贤书,读出个什么了?
看看他跟着咱从应天到杭州,出的都是什么馊主意!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秀才治国,迂腐透顶!
不迂腐、讲实际的文人,试看大明,又有几人?
“呀,快看,快看,沉下去了。”一个锦衣卫喊道。
果然,船体消失了,巨大的风筝变成了一个红点,也接着沉下去了。
仇占可内心里承认吴王讲的道理很有道理,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谁又能保证船体下沉真的不是别的原因?
事实总会浮出水面的。
那就等着,看看李景隆和“郑和船”能不能返回。
如果不能返回,吴王朱允熥说地是圆的,再有道理,也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