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在西征青海之后,康熙帝对其还是恩宠不断。先是赏赐给了他十万两白银,还把胤禵的几个儿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恩赏不断,并且在胤禵还是贝子的时候,就给予其儿子跟几位亲王之子一样的待遇,这种崇高的封赏,确实显示了对于胤禵及其子嗣的青睐与倚重。
胤禵在到达青海以后,统帅当时西北各省的十多万军队,节节胜利,打了不少胜仗,同时也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军事决策、兵力部院、军队调度、粮草筹运、安抚民心、团结力量等诸多方面都展现了过人的能力与担当。
他能够处理好当地复杂的民族矛盾,解决好宗教难题,团结各部力量,并且与达赖喇嘛交好,与各少数民族融洽相处,还能在其主导下,护送达赖喇嘛,很好地赢得了在当地的战略主动与民心向背,同时指挥各方军队进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更为重要的是,他安排护送进藏的达赖喇嘛在拉萨成功举行了坐床仪式,在笃信佛教的藏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争取了民心,维护了统一。
因此,不久后,由准噶尔发动的叛乱被彻底平息,胤禵也在西部获得极高的威望,康熙帝也龙心大悦,在当地立碑纪功。
康熙六十年,胤禵大军当时驻扎在甘州,打算乘胜进击,一举摧毁准噶尔叛军巢穴伊犁。胤禵曾回京与康熙商议,后来因为后勤保障问题,康熙决定和平解决准噶尔叛乱。
就在胤禵返回军中的第二年,康熙驾崩了,胤禵的人生也翻来了另外的一页。
很多人认为胤禵以抚远大将军王的身份西征,康熙帝又给予其这么多的恩赐和封赏,这是典型的要历练并传位给他的节奏。
其实并非如此,康熙如果真的打算立他为储君,大可明确公开宣布,只是历练他的军事才能,恰恰是让他做好胤禛帮手的用意所在,否则,胤禵只统兵打仗,对于内政处理怎么并不锻炼他呢?
要知道处理朝政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征讨定边可以安排良将担任,而朝政决策的能力才是衡量人君之选的首要。
康熙帝没有对胤禵进行内部能力的提升历练,仅仅是放手让他征讨,恰恰可以证明胤禵并非是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继位人选,对于他派往征战,只能说明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
而且,康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召回十四阿哥到御前,一直把他留在西北,应该确实也没有传位的想法。
康熙去世前让四阿哥胤禛代他祭天倒是确有记载,而祭天等于与天交流,这只有天子才可以履行的职责。
胤禛能够被康熙帝安排这项任务,也说明了康熙帝意欲传位的迹象。
只不过,胤禵的军事才华高,他的政治手段不怎么样,原本与胤禩一派的他,自胤禩“倒台”后,开始孤军奋战,屡次触碰康熙的霉头。
要说手段和隐忍,莫过于四皇子胤禛了。
在胤禔、胤祉争夺皇位之时,胤禛一直隐忍不发,在胤禩、胤禵夺嫡时,他又一直在幕后暗暗观察。
当一切有威胁的皇子被“消灭”之后,胤禛这才开始露出他的野心与手段,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