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 历史(2)(1 / 2)

斗破小说网 www.douposhu.com,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最新章节!

为什么历代帝王要巡狩

在古代,帝王离开京城,到各地巡行视察州郡长官所守的地方,叫做“巡狩”(又写作“巡守”),又叫“巡幸”,或单称“巡”或“幸”。历代皇帝出巡时往往声势很大,随从人马众多。皇帝坐着叫做“銮舆”的轿子,或乘着叫做銮驾的马车,总有一大批扛着黄罗伞、日月旗、龙凤旗的仪仗队前呼后拥。当然还有许多将卒保卫着。所到之处,老百姓都要回避,官员们都要迎接。皇帝巡守到地方上,地方官要给他们建造豪华舒适的宫院给他们住宿,这种皇帝临时住宿的宫院被称为“行宫”,也称“离宫”、“行殿”。现在南京市的大行宫,就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在这里住过而得名的。

上古的时候,皇帝每五年巡守一次,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我国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汇编——《尚书》中,有一篇《尧典》,其中就记载着舜帝在某年二月往东方巡守的事。据说,君主巡守地方主要是考察官吏的好坏,了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果历代帝王真正能这样做,那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历史上能有几个皇帝能这样做呢?即使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们也大都是名为巡狩,实为宣扬自己的功德和威力,巩固他们的统治,或者给人施行一点小恩小惠,博取仁义的美名,笼络民心。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陕西大旱,唐高宗出巡,下令他经过的州县不要差派百姓服役,不要修路造桥,不要建造行宫,他一路上都在驿站里住宿,也不要地方官员迎送进献。类似这样的皇帝巡狩,曾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多次南巡,他们主要是想笼络人才。因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当时汉族人反抗心很强烈,所以他们巡守的主要目的是探察汉族知识分子的反叛活动。可见封建皇帝想通过巡守笼络人心,取得人民爱载,是比较难的。

有为之君在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昏庸腐朽、奢侈淫乐的皇帝,他们名义上说出去巡狩,实际上却是到各地恣意游乐,掠夺财物,扰害人民。

在古代典籍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把皇帝的出奔逃难也说成“巡狩”、“巡幸”。如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逃奔成都,李白就写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当时肃宗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称成都为南京)。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东侵长安,代宗逃到陕县,史书上就记载说:“代宗幸陕。”这里说的“巡”、“幸”,都是为了替皇帝遮盖的避讳说法,与正常的巡狩是两回事,读古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混为一谈。

知识点:巡狩、威力、统治、笼络

为什么古代大臣还有公、侯、伯、子、男的称号

古代的高官大臣,除了官职的名称和品位等级以外,皇帝还按照他们功劳的大小授给爵位,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这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又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功授爵,共有二十级爵位: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级相当于士;5到9级相当于大夫。10到18级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上大造”原是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是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职官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侯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侯,通称列侯。封了王、侯,就有了封地,但与周地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改为以征收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拔充,按民户多少计算。

有了爵位,不但享受封地的赋税,还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等特权,而且,爵位是世袭的。后来,历代对有功的人都授予爵位和封地,爵的人也都同样享有特权,都是世袭爵位和封地。但如果一旦犯了错误或罪行,就会降低爵位或取消封爵,封地也就缩小或取消。反之,如果功劳更大,爵位可以上升,封地食户也可以增加。

唐朝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等:①王,正一品,食邑万户;②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③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④开国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⑤开国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⑥开国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⑦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食邑七百户;⑧开国县子,正五品上阶,食邑五百户;⑨开国县男,从五品上阶,食邑三百户。这种爵禄制度从唐朝开始一直到中、晚唐时都如此。不过唐朝的所谓食邑多少户,只是指多少户的赋税,并不专指某地了。

宋代的爵位和等级基本上继承唐制,如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侯,“郡开国侯”是岳飞的爵位,“武昌”并不是封地,与唐代一样,只是爵位名号。所以人们简称他为岳侯。又因为他死后谥号为武穆,所以又称为“岳武穆侯”。

历代王朝都有主管封爵事务的官员,秦朝叫主爵中尉,汉朝叫主爵都尉。隋朝叫主爵侍郎,唐朝叫司封郎中,属于吏部。

在古代,皇帝封爵给王族、大臣时都要举行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予爵位的册文(等于发证书),然后连同宝印一起授给被封人,这叫做“册封”。皇帝的妃嫔受封时则有册文而无宝印。明清两朝授予封爵的仪式,五品以上官员用皇帝的诰命授封,称为“诰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封,称为“敕封”。清朝封亲王的册用金质,封郡王的册用银质饰金。可见历代对封爵是何等的重视和讲究。

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授予封爵,确实在当时是因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也有不少封为王、公、侯、伯爵位的,只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封建官僚,并没有什么实际功劳,只是善于逢迎拍马,受到皇帝的宠信罢了。

知识点:大臣、爵位、世袭、封地

为什么中国古代帝王要到泰山去封禅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封禅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观点,泰山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说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此称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

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表现。泰山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禅同时证明着自己的统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有关封禅泰山还有很多传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据说也曾去过泰山封禅,并且归途中避雨的松树,也被称做“五大夫松”。

知识点:帝王、登基、泰山、宗教信仰

为什么称后妃叫“后宫”

在古书中,经常称皇帝的后妃为后宫。而在旧小说和民间故事里,谈到皇帝的宫廷生活时,常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为什么称皇后妃嫔为后宫,皇帝的后妃究竟有多少呢?

古代帝王的正妻,只有一个,称做“皇后”。古书上常单称“后”,旧戏舞台上又常称她为“正宫娘娘”。皇后之外,皇帝还有成群的妾,统称为“妃嫔”,她们都是偏室,地位都在皇后之下。由于妃嫔很多,于是专门为皇后和妃嫔筑了许多宫殿,这些宫殿都在皇宫的后部,所以叫做后宫。皇后和妃嫔都住在后宫的六宫内,没有皇帝宣召,平时不能走出六宫的围墙。除了皇帝和内侍(太监)以外,平时也不准任何人进入后宫。所以在古代的文章和诗词中,常把“后宫”作为皇后和妃嫔的代称。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的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文华殿、武英殿等等,是皇帝和百官议事办公的地方,叫做“外朝”。后面的部分叫做“内廷”,就是后宫,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宫殿。其中包括皇帝的寝宫叫乾清宫,皇帝结婚用的寝宫叫坤宁宫,以及在这两个寝宫之间的交泰殿,合称为“后三宫”,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三宫”。在这三宫的两边有门通到东“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重华宫),这就是皇后妃嫔们居住的地方。如清朝顺治皇帝的董妃就住在东六宫的承乾宫,慈禧太后那拉氏就住过西六宫的储秀宫。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

知识点:外朝、内庭、后宫、三宫、六院

为什么历代后妃之间互相陷害

历代封建帝王都占有大量的妃嫔和宫女,后妃和妃嫔之间为了争夺帝王的宠爱,经常发生互相陷害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以历代帝王的后宫矛盾就非常尖锐。大多数宫女一辈子都没有受到皇帝的恩宠,过着凄凉孤独的生活,那就不必说了。即使曾经得到皇帝恩宠的皇后、妃嫔,也往往互相陷害,最后大都没有好结果。

唐朝的武则天,十四岁进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属于第四等级的妃嫔,唐太宗死后,她去当尼姑,不久唐高宗又把她接入后宫封为昭仪,成为第三等级的妃嫔,高宗对武昭仪非常宠爱,当时皇后王氏和良娣萧氏与她争宠,高宗就把王皇后和萧良娣废为庶人(老百姓),关进其它宫里,立武昭仪为皇后。萧良娣大骂武则天是老鼠,自己死后要作猫,世世代代咬她的喉咙。武则天大怒,从此宫中就不养猫。开始,高宗还很怜悯王皇后和萧良娣,曾去关押的地方看她们,准备另作安排。不料此事又被武则天知道了,派人把王皇后和萧良娣各打一百杖,截去手足,然后把她们丢在酒瓮里,两人几天后就死了。高宗死后,武则天当了十六年皇帝。这是妃嫔残害皇后的例子。

在封建社会中,像这类皇后和妃嫔之间互相争宠争权争利而残害的事例多得不可胜计。有的心狠手辣,善用阴谋手段,在争宠争权中成了胜利者,但更多的是失宠者和被残害者。这都是万恶的封建制度造成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命运更惨,终生幽闭深宫,她们的“怨”和“愁”更是说不尽的,所以“宫怨”诗成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知识点:后妃、妃嫔、封建制度

为什么历代公主权势熏天

戏曲舞台上的《打金枝》,大家都可以看到古代公主依恃皇帝老子的权势,自以为是金枝玉叶,耍弄威风,鄙视夫家。这种情况很普遍,许多公主见公婆不行拜见礼节,反而坐在堂上垂挂珠帘,要公婆行拜见公主的礼呢!不过这还不是主要的,因为古代汉民族的道德传统是媳妇要礼敬公婆、尊崇长辈的,公主傲视公婆,就会受到官民一致非议。所以到唐太宗时,就下诏令禁止舅姑(即公婆)礼拜公主的习俗,而要“行妇见舅姑之礼”:让公婆朝东坐,公主朝西行妇见之礼。唐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嫁给王敬直,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后来到唐中宗时,叔伯姑母,也按家人之礼,要公主子侄先行致礼。

古代公主由于父母的宠爱,往往权势熏天,主要表现在阴谋弄权上。汉文帝窦皇后的女儿馆陶公主,名叫刘嫖,也是汉景帝的妹妹、汉武帝的姑母大长公主,跟汉武帝的妹妹平阳公主,姑侄女两人就是两个典型的弄权人物。馆陶公主生活腐化,她下嫁给陈婴的孙子陈午,却还把一个随母贩卖珍珠的十三岁孩子董偃留养在府,教他骑马射御,成年后就叫他执辔侍从,自己已五十多岁还跟董偃私通。馆陶公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内侄刘彻做妃子,但刘彻不是景帝的长子,本来不能立为太子,而栗姬生的刘荣照例为立为太子。她就采用阴谋手段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而又说刘彻如何如何的好。于是景帝废了栗太子,弄得栗姬忧愤而死;她的女婿刘彻也就被立为太子,后来即皇帝位,就是汉武帝;她的女儿陈妃就被立为皇后。所以刘彻做太子、做皇帝,主要是姑母兼岳母馆陶大长公主的力量。其目的就是要让女儿做皇后。可是这个陈皇后不生儿子,后来就失宠了。

而汉武帝的妹妹平阳公主也是个惯用心计的人。她家有个歌女叫卫子夫,长得很美。平阳公主把汉武帝请到家里来,让卫子夫侍候,果然被汉武帝看中了,她就让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宠幸,于是废掉陈皇后,立卫子夫为皇后。陈皇后被废在长门宫独居,向母亲馆陶大长公主哭诉,又用重金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想感动汉武帝,可是都失败了。因此,馆陶大长公主(景帝妹)与平阳长公主(武帝妹)这姑母与侄女就成了死对头。卫子夫做了皇后,她的同母弟弟卫青也显贵起来,做了大将军。当时平阳长公主因丈夫曹寿有病,独居在家,她就利用与卫子夫原来的主奴关系,托卫子夫在武帝面前游说,武帝就下诏把平阳长公主再嫁给年轻得多的原来是她家奴的卫青。所以当时有民谣讽刺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历史上有不少公主是争权夺利、弄权生事的政治阴谋家。

古代的公主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赐给甲第(上等的华丽住宅)、山庄、园池,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称为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他们侍候公主,征收租赋,掠夺土地。

历代公主出嫁,皇帝都赏赐大量钱帛与奴婢,备办豪化的嫁妆。而且满朝文武官员,都要送礼,‘各献添房之物’,如珠领、宝花、金银器之类。北宋皇帝的女儿出嫁时,还有仪仗队,街道两帝都挂上帷幕,叫做“行幕“;司兵几十人,前导洒水;宫嫔几十人,都是簇罗头面,红罗金袍,珍珠钗插,乘马前导。公主坐在”金桐檐子“(类似后代的轿子)里,由天武官抬着,檐子前用朱红剪绫盖着,檐子顶立着渗金铜铸的云凤花朵,檐子约高五尺,深八尺,阔四尺,里面可以坐六个人,两壁有镂金花的栏干,四面挂绣珠帘,前后用红罗销金掌扇遮簇,真是富丽堂皇极了。

知识点:公主、权势、封邑、嫁妆

为什么古代要设驿站

现在交通方便,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有什么事要通知、报告,可以打电话;什么文书要传送,可以交给邮政局……到什么地方去开会或办事,可以乘汽车、火车或者趁飞机;旅途中,可以吃住在旅馆、招待所;总之什么都很方便。但在古代,既没有电话,又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飞机,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建立驿站。

驿站,就是古代的交通站,是古代传送官家文书和官吏来往在旅途中换马和食宿歇息的地方。它既是负责传送邮件的机关,也是过往宾客食宿的旅馆。

据说,周朝的时候就设置了叫“遗人”的官,掌管道路住宿的粮食,供应过路的宾客。

秦汉时期,就设立“驿传”了。驿传,也叫“邮置”,就是按照道路远近设置“邮亭”和“传舍”,以传送邮件公文和接待过客。每个传置都设有车马,这种由马驾驭的车叫做“传车”,也叫驿车,也叫“传”。后来这种马也有单是骑人的,叫驿骑。在汉代,驿马还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快马叫“高足”。驿车都是由四匹马驾驭的,“四马高足”的叫“置传”,这是最迅速的。四马中足叫驰传,四马下足叫乘传。只用两匹马或一匹马的轻车叫轺传。当时,传送皇帝命令一天要走一千里路,中途换三次驿骑。后来,驿骑日行三百里就成为定制了。

晋朝的时候,京城到各州的驿道两帝都种上柳树,每四十里有一个“驿”,每二十里有一个“亭”,不仅供来往官吏住宿、饮食,而且驿站也对老百姓开放,便利旅途来往的人和工商贸贩,这就有一点商业性质了。

但古代官吏也不能随便到驿站去住宿和乘驿车的。中央派出的官吏要有御史大夫盖了印的凭证才能住宿和换马乘驿车,否则是犯罪行为。那种凭证,最早是用一尺五寸长的木头做的,叫做“传”、“传信”。后来是写在丝帛上的,叫做“关”,也叫“关书”。到唐代就用银牌,银牌长五寸,阔二寸半,面上写着五个隶字:“敕走马银牌”,有了银牌才能乘驿。宋代以后,有时用银牌,有时用驿券,是由枢密院(中央军事机关)制发的。出差办完事情,关书、银牌或驿券仍要送回检验。

唐朝以前全国有多少驿站,史书上没有记载。宋朝的驿站直接由枢密院管理。元朝的时候,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设置各种不同的驿站。能骑马的地方设陆站,山地能乘轿子的设轿站,步行的设步站,水路设水站,东北地区还设有十处狗站。最多时狗有三千只。

驿站在古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统治阶级利用驿站传送文书、情报,能及时掌握各地情况,即使边远地区发自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各地方首府和中央机关很快就能知道。而且古代驿站都建立在形势险要的关口上,有些驿站扼几个州县的交通咽喉,如唐代梁州的褒城驿(在今平西省南站的褒城),控制了风翔和山南西道两个节度使驻地(风翔和汉中)的往来要道,显得特别重要,所以驿站等于堡垒。在边远地区,遇有外族入侵,驿站就要举烽火报讯,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驿站。西汉时,驿道就一直通到西域。后汉光武帝时,在桂阳那种郡瑶族居住的地区,也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一旦发生社会动乱,往往首先要占领驿站,破坏统治者的交通线。例如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在延安府米脂县银川驿发动起义的。而社会动乱结束之后,统治者又总是要重建驿站。

知识点:驿站、交通、机关、旅馆

为什么杨贵妃在长安能吃到新鲜荔枝

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最喜欢吃新鲜荔枝,可是这荔枝生长在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距离京城长安有几千里路。如果靠一匹马或一辆车从岭南运往长安,中间人马必须休息,这样至少要十几天才能运到,荔枝也早就不新鲜了,甚至已经腐烂了。怎么办呢?它只能靠沿途每个驿站换上等快马和换人接力传送,才使杨贵妃吃上了新鲜荔枝。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驿站的作用,但也说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享受,对人民的生命和驿站的马匹是从不爱惜的。据说,当时各地驿站都派最好的马接力奔跑,但为了拼命赶路,还是有不少马累死了,一路上还踩伤了不少人。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是用人民生命和驿站好马换来的。

在每个封建王朝末年,大多数官员只顾自己享乐,不再去关心国家建设,所以,许多驿站往往被弄得破败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