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触类旁通(2 / 2)

国潮1980 镶黄旗 1228 字 7个月前

可见注水本身不是问题。

注水的时机对了,就是厨艺秘诀。

错了,那就是糟塌东西。

至于掺水为什么肉片肉丝就会好吃的?

特别是对于鸡肉为何效果尤为显著?

这或许解释起来有点麻烦,所以“张大勺”根本没细说。

不管宁卫民和张士慧怎么问,老爷子就给了一句话,“好使不就完了?”

也对,好吃就行。

总之,无论怎么说。

宁卫民、张士慧,在和“张大勺”的交往中,有两件事倒是可以确认了。

一是千万不能小看咱们国家的烹饪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绝不是闹着玩儿的。

要单纯从创造美好的角度来说,恐怕对咱们生活贡献最大的就是好厨子了。

他们能调和五味,化腐朽为神奇,不能不让人尊重。

二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点拨,宁卫民和张士慧对“张大勺”的厨艺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了。

别看人家压根没上灶比划,给的传授基本都是随口几句话的指点。

但真是人家随便一句话,就胜你自己去钻研摸索几十年的。

所以出于这份敬仰之心,每礼拜天的时候,宁卫民和张士慧都像接驾一样招待这位大厨啊。

他们总会备下好烟好酒,应季的时鲜,高档的果品,万般周到的伺候。

说起来,物质上的便宜只在其次,关键是这份面子上的尊重实在难得。

于是不但“张大勺”对此是相当满意。

也弄得装修的工人,街坊邻居们真的都以为两个年轻人是“张大勺”的远房侄子呢,反倒彻底没了疑虑。

唯独让张士慧有点失落的是,“张大勺”再有本事,却没法利用点去赚钱。

他有心想请“张大勺”出山掌勺,打算和宁卫民再开办个饭馆的心思,刚说出口就落了空。

因为不但“张大勺”本人对这件事以摇头回应。

说自己炒一辈子菜了,现在就想轻省轻省,伺候伺候自己了。

就连宁卫民也觉得办餐饮太累。

说眼下还不是这一行业高利润的好时机,干这个不划算。

同样劝张士慧打消念头,专心经营好烟酒店。

张士慧胳膊拧不过大腿啊,最终只能认头。

但无处施展自己的报复的抑郁,却也终究难免。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说“张大勺”对宁卫民和张士慧的事业就毫无实质性的帮助。

因为有句话,叫术到极致,几近于道。

而聪明人之所以是聪明人,就在于常人难及的悟性,以及一颗能够举一反三的玲珑心啊。

别看“张大勺”平日里嘴上、心里念叨的都是“吃”的事儿。

但落在宁卫民的耳里,却产生了一种触类旁通的变化。

尤其是老爷子说的本味论与变味论,说的一切诀窍“尽在细处”。

说的“有来就有回,有正就有反”,说的“双管齐下,才能没有短板”。

就像某种神灵的启示,让宁卫民感受到了钱的召唤。

他发现自己的脑子似乎还有没被发掘死角,生意似乎还有逆向思维的可能,有另外一种做法。

为此简直兴奋的要命,认认真真地琢磨起来没完了。

这一点不奇怪。

毕竟吃是为了人服务的,生意也是为了人服务的。

这两个行当都需要研究人的需求,人的心理。

而只要把人琢磨透了,就没有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