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而且它也极大的提高了工党的威望,别看现在好像许多人都很喜欢工党,但在现在这个时候,工党到底算不得正统,只有当局才是被国际承认的。
且这次胜利对统一党内的战略思想有很大的意义,那就是打游击战,在双方军备差别过大的时候不应过多的正面冲突,之前的失败便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
谢宁想起了今天上午开的会,她觉得还是应该再设计一些比较适应游击战术的轻武器,除了武器,电台也要安排上,其中主要的便是给电台配备的手摇式发电机,这次各部回馈的意见大多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她得再改造一番。
手底下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当初组织派人去沪市鼓动她以前教过的学生,倒也来了不少,可终究是不足的,且基本上都被她下派了。
现在她缺的不是制作武器的熟练工,而是能帮她设计计算验证的助手,这一期的抗大学员在八月份就开学了,三个大队,也有一千多个学员,如果在测试上有表现突出的,说不定能培养起一批助手。
等延安的初雪落下时,谢宁刚在课上测试完就被首长的警卫叫走了,他们用的武器装备不是秘密,甚至有些比国党那边的还要先进,就是产量低的可怜。
但也因此引起了国党的注意,不,应该说国党早就注意到了,只是现在才开始进行交涉。
主要是请谢宁出任新建兵工厂,然后生产这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打的什么主意一眼就能看明白,但是这个合作拒绝不了。
其一,现在国工合作,联合抗倭,如果现在他们拒绝国党的这个合作请求,绝对会损害工党在各方的形象。
其二,他们的设备和原材料不足,如果和国党合作,既能够获得更多的军备,也能够减轻经费负担。
其三,和第一个方面差不多,只不过在这里是国际方面的压力,国党那边已经将此事放到了明面上,这是在逼迫,也是在下面子。
至于为什么不先提前商量而是先斩后奏,他们猜测是来自于报复。
当初事变时,史沫特莱女士在没有征得中工领导同意就擅自发表蒋和周的密约,给双方造成了很大的被动,蒋那边估计恨这点......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
谢宁静静的听着领导们的讨论,这是工作安排,她没有拒绝的权力,等到他们谈到商谈的条款时谢宁才出声,“加一条,要当初协议的双倍物资。”
事变后,根据国工两党达成的协议,国党承认八露军总人数为4.5万人,并许诺供给军饷、服装、药品和武器弹药,而现在谢宁要了双倍,那就是9万人口的物资。
在场的人倒吸一口凉气,真是,太能要了,直接翻倍,国党那边估计能喷死他们,要知道就是这个量还是当初僵持了许久的结果。
谢宁挑了挑眉,“不要高点,怎么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