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猛烈的战斗接踵而来。
中军主将刘宗敏亲自率队,极大提振了士气。
大顺军士兵前仆后继,填沟壑,过土墙,一头撞在满洲多铎设立在大营前的满洲大阵上。
雁形阵最为锋利的部分,与满洲大阵最为严密的部分激烈相交。
营墙上,多铎指挥清军有条不紊的发射抛石、床弩、箭矢、火罐,将能利用的工事全都利用起来。
然而他却没有想到,真正的杀机却隐藏在修罗般的战场下。
在多铎的脚下,一道自金陡关下而出的狭长隧道,正一刻不停地通往他的大营。
在刘宗敏出阵以后,李自敬便指挥本部前营的一百余名老本兵,找来大圆木,对剖挖空,装入火药和各式炸药火器,缠上布条,运往金陡关的城墙下等待。
一旦隧道挖通,他们就会推着这些满载火药的圆木运往清军大营,在脚下给这些清军来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
想法是好的,付诸实行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潼关外的地理情况,虽然已经找到土质疏松之处,但在城墙上用肉眼观察,总还是有所区别。
真正挖掘的时候,兵士往往会将隧道直接挖塌,过于疏松的土层,根本难以维持太久。
其次,就是人心。
李自敬的本部,就已经有三名老本兵和一百余名挖掘隧道的普通士卒,葬身于漆黑不见天日的地底。
所以在挖掘隧道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敢再钻进去继续挖的。
感受着其他人怀疑的目光,李自敬明白,要想让计划继续施行,下一个钻进去的必须是自己了。
单凭刘宗敏的中军无法冲破多铎大营,历史事实也正是如此。
现在没人敢进去,这个办法是李自敬提出来的,中军的士卒浴血奋战,也是为此作掩护。
如果这个时候他怕了,一切都要前功尽弃,以后也别想再有什么话语权了。
李自敬犹豫再三,还是第一个走了进去。
在他身后,其余的老本兵和顺军士卒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这才是一个接着一个钻了进去。
身处漆黑的隧道中,手里提着的灯笼虽暗,却成了最后的光源。
一旦这个光源熄灭,整个人立时便会身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到时可才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李自敬抬眸观察,挖掘出的隧道异常狭窄,只容两人并肩通过。
一开始还好,随着愈发向前,长达数里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尽头,回首望去,也看不清来时的通路。
李自敬的呼吸渐渐加重,愈发急促,感觉空气中的含氧量极为稀薄,怎么呼吸都是不够。
与其对敌厮杀,英勇的死在战场上,这样被埋在隧道中窒息而死,更难令人接受。
李自敬手持火把,来到一处岔路口,见到了前方坍塌的隧道。
方才正是在此,隧道不慎坍塌,一名老本兵和四十余名挖掘隧道的普通士卒葬身前方。
李自敬停住脚步,小心提起灯笼观察。
李自敬目光灼灼,紧紧盯着左右土层,脑海中在不断搜寻后世学过的知识。
半晌,李自敬来到右侧,也就是塌方处。
这里的土层形状和左侧不太一样,仔细看去,是两翼向上弯曲,这种地质构造极不稳定。
李自敬明白了,刚才之所以顺军士卒挖掘于此发生坍塌,是因为土层在这个地方变了。
这种变化,是在城墙上用千里镜看不出来的,就算是此刻身处地上,不是专业的地质学家也难看得出来。
顺军士卒不知道土层的改变,按照原定计划向前挖掘隧道,挖掉了岩层,因此造成坍塌。
知道了原理,想要避免就不难!
李自敬信心大增,立刻举起灯笼向左侧看去。
左侧的土层弯曲呈穹窿状,形状像动物的后背,没记错的话,学名上好像叫做背斜土层什么的。
李自敬也没去细想到底叫什么,只记得这种类型的土层,构成十分稳固,应该是不会容易发生坍塌。
后面跟着的老本兵们,都不知道李自敬到底在观察什么,也都有样学样,朝周围观察。
但在他们眼中,黄土就是黄土,哪有什么土层构造?
看了许久,也没发现出什么所以然,一时间都是小声的议论起来,甚至有人打起退堂鼓。
“挖!”
“往这个方向挖!”
李自敬拿起铁锹,说话间就开始向筐中填土。
见状,余的顺军兵士们也都纷纷开动起来,有人来往穿梭于隧道中,向外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