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 / 2)

后一句“抄家灭门”

董卓涵养再好,也顶不住这些王八蛋如此掘人祖坟一般的言语输出。

更何况,他涵养本身就不是特别好。

当着满朝众人的面,董卓当即将嚷嚷的最凶的几个先行拿下,并直接下令择日处斩。

这真是算挺客气的了。

以他的脾气,就地剁碎了,吃肉喝血,也是正常事儿。

如此直接且暴戾的压制手段,不但没有起到压制作用,反倒是让这些朝臣们的状态和气焰愈发高涨!

汝公的!我们今天跟你拼了!

科举一出,大汉朝百年的人事录取制度被推翻,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得到了空前挑战,朝臣们与董卓之间的不死不休之势,终于到达了一个高潮!

眼看着这些混蛋越来越放肆,董卓的脾气也是变的空前暴怒,大有召集西凉军士门冲入德阳殿,将朝堂一举清洗之势。

也就是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情况之下,何太后突然提出身体不适,临时退朝,这才避免了董卓与朝中公卿们的冲突继续发酵扩大。

天子和何太后返回后宫去了,董卓对朝臣们的意见置若罔闻,旨意继续推行科举,他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刚刚就任的五官中郎将刘表。

刘表现在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但为了心中那个兴学的理想,他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推行,一步步的改革。

刘表在兴学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他把握到了科举推进应该履行的三个最为关键的要点,一是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孝廉制最根本的区别。

这一点是人才录制改革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点落实的不到位,其他的都是扯淡。

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

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刘表心中很明白,只要把纲领彻底敲定了,其他的事都是旁支末节,比如说科举考试的科目,已经每一年或是两年举人的录取人数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随时调配的,不需要着急。

只要三点宗旨纲领能够得到稳固,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然了,三点纲领落实之后,考试科目还是需要赶快落实的,既然是科举选官,要求大家凭本事来竞争开始上岗,那你总得出试卷和考题吧?总得给天下的士子们一个考试的范围吧?

这件事确实是一件急事,但只凭刘表一个人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件事的。

政策上的事情,可以快刀斩乱麻,一蹴而就,但学术上的事情,可不是政客们玩玩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搞定的了。

学术上的事,就得学术人来搞,而且特别是为科举制度重新设立科目,编排教材,这是影响百年千年的大事,非得是当世大儒才能做不可。

刘表身为八及,自认为或许可以参与到这件事中来,但让他一个人把这么巨大的项目搞定,他可不觉得他有这份本事。

于是,刘表急忙去找董卓,向他陈述这当中的难处。

别的事儿,刘表找董卓帮忙没问题,比如说什么杀人揍人害人,董卓一个顶八个。

但刘表找董卓帮忙编教材,这就等于猴拿虱子,瞎掰。

董老大哪里会这个啊?这不开玩笑一样么?

别说董卓了,就是他身边的李儒也不行啊。

这可不是别的事……编书啊,大哥。

望着董卓一脸迷茫的神情,刘表知道董卓这是会错意了,他赶忙向着董卓解释。

“某今日来此,是希望相国能够请示天子,号召天下名士以及有学之士能够前来雒阳,相助朝廷编纂科目,校订章句,同时界定考试流程以及范围,这可是一件大事,不是随随便便找几个士人就能做到的,声名不济或学术不达之人所编纂的教材,恐天下士子也不会认同,更加没有办法服众。”

董卓听到这儿,方才恍然大悟。

这刘表……

你让我摇人就说摇人的事儿,东拉西扯的,老夫差点都没听明白,还以为你让老夫过去帮你编呢。

“景升既然已经考虑到了此一点,那也一定想到了要召何人来此吧?”

刘表果然是一个办事勤恳的。

他当即拿出了一份简牍,那上面是他所罗列的名单。

“刘某人已经考虑好了,还请相国过目。”

董卓接过了刘表递送过来的名单,发现上面的人名有很多她都认识。

其中,就包括了他现在的心腹之人蔡邕,另外还有荀爽。

如今朝中其他的公卿,虽然对于科举的事儿都闹得厉害,但荀爽似乎并没有掺杂在他们之中。

看起来这个老头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也难怪刘表会选他。

董卓,继续往下看去。

很快,他看到了一个关键的名字。

“郑玄!?”

董卓的眼睛不由眯了起来。

一会还有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