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就快要驶进了村庄,二林大声地说道:“表哥,你骑慢点儿,马上要进村了,小心撞着别人,你的渔网是哪里来的啊?”
表哥说:“我知道了,一进村就减速,钻网是我买的啊,买了足足三十张网呢,要是运气好,一晚上能捉不少鱼。”
说着说着,车就驶进入了村子,他也把车速降了下来,车后的黑烟也变得稀薄了一些。
摩托车慢慢的穿过了村庄,下面就是一条长长的坡道。坡道连着北环路,北环路上车来车往,大货车很多,如果车速快了非常的危险。
二林赶紧告诉他:“注意刹车,到北环路上之后右转弯儿,在往前走一点儿就能看到了,看看树上有没有挂着‘卖冰’的大木牌子。”
表哥驾驶着摩托车转过了弯儿,慢慢的往前开着,不时地往树干上看着,走了三百米不到,就看见一家卖凉冰的。大大的木招牌被钉在路边的树干之上,招牌上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毛笔大字:“卖冰”。
表哥把车开到了招牌的前面,停了车,熄了火,走了下来,二林也跟着跳下了车。路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摊位,还兼卖着冰镇西瓜,摊主正坐在树下乘凉。
路边有一个大大的冰垛,长有十几米,宽有四、五米,高有两米多。冰垛最外层铺满了厚厚的稻草帘子,稻草帘子下面是一层厚厚的塑料布,把里面的冰块裹得严严实实的,风吹不进,光照不透。
也不知道这个方法是谁发明的,能把天然的冰块完好的保存到夏日再贩售。
在古代,只有皇族大臣和一些大户人家才有钱建得起冰窖,好存储一些冰块,到夏日里食用。
虽说现在有各种制冷设备,但是太耗费电了,远不如这些天然冰省钱。冬天从河里取冰是会消耗很多劳动力,但恰好农村的冬天是没什么事儿做的,而且这个年月的劳动力也不值什么钱。
表哥走了过去,问:“大叔,你这凉冰是怎么卖的,是按斤秤啊还是按块卖啊?”
“一块钱一块,一般都是这么大一块。”摊主站起来说道,随后还用手比划了一下冰块的大小,看着大概能有个三四十斤重的样子。
表哥想了想,买一块就够用了,于是就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块钱,递给了摊主之后说道:“给我来一块冰,帮我敲碎点儿,要不我不好用。”
摊主接过这一块钱之后,走到冰垛的跟前儿,稍微掀开了稻草帘子的一角,再掀开一点点儿塑料布,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拿出了一大块冰,冰块拿出来之后,赶紧又把冰垛盖的严严实实的。
摊主把冰块放到了水泥板上面,拿起锤子狠狠的砸了两三下,冰块就四分五裂了。
二林和表哥把冰块拿到车上,打开了泡沫箱子的盖子,拿出里面没有了冰的矿泉水瓶子。用手把鱼往旁边使劲儿扒了扒了,然后把冰块放到鱼的中间,再把鱼扒了到冰块的周围,最后盖严实了泡沫箱的盖子,这样鱼就能够保鲜很长的一段儿时间。
他们俩把手在路边的树干上随便的擦了擦,便跳上摩托车,开始往回走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盼望能早点儿回家,肚子早已就咕咕叫了,好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