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京观(2 / 2)

那是西夏人呀,那是入境侵略的敌人呀,用得着跟他们讲礼仪道德吗?

方仲永也没打算说服那迂腐的老倌,人家就是这样学的,也是这样做的,咱不能说人家是伪君子什么的。

方仲永摆摆手把窦守志喊了过来:“小窦子,我知道你有别的法子,能够很快与汴梁通传消息。我要你十天之内,禀明官家,并把官家的旨意带回来。如果不能在这期限内得到官家的旨意,本帅就直接把那帮西夏人的首级垒成京观。”

窦守志想了一下说道:“半个月吧!十天的时间实在是太紧了,路上的事儿谁都没有万全的把握。”

“成!我就给你半个月的时间。你连请功的折子一块儿报上去吧,免得将士们等的久了。开春了,天气回暖,尸体就易腐烂变质,有滋生瘟疫之患。你务必说明!”

窦守志得了命令后,派出多路信使携带请功折子,这可是事关全西北的大事,马虎不得。要是有了差池,窦守志难逃一死。又放出数只信鸽,把方仲永又要搞事情的缘由解说了个明明白白。

西北大捷的消息,早被专职负责打小报告的窦守志报到汴梁。虽然具体的情况还在统计当中,但一场大胜已是板上钉钉的了。

只要方仲永别疯狂到,想领着那几万人进入西夏境内,“焚其宗庙,灭其社稷”,西北当数年无战事矣。

自开战以来,一直忧心忡忡的赵祯,也一改近日的低沉,很有些意气风发。往日看有些粗鄙的曹皇后,今日看来也觉得丰那个啥肥那个啥的,一副很好生养的样子。连宿皇后寝宫三日,与皇后很是琴瑟和鸣了一番,为新年开了个好头。

年前为了支援作战而显得扣扣嗖嗖的大内,也一下子变得豪奢起来。处处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汴梁的百姓们,倒没有多大的反应。西夏撮尔小国,打败他们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用得着大惊小怪的?

五天后,也就是腊月初一,正值文武百官进宫,向皇帝恭贺新年。

过年的时候一定要说好话,不然就会被人骂做“不懂事”。更何况,赵董事长去年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

首先是知人善任,安排方仲永去赈灾,又安排方仲永去抵御西夏。效果不错,好评不断。充分体现了,要当一个甩手掌柜的先决条件。

然后是内宫和谐,有健康的公主诞生。虽然暂时没儿子,可女儿都有了,儿子还会远吗?

赵祯还是很低调的,在好不谦虚地全盘接受了百官的吹捧后,又进行了一波商业互吹,百官再回吹,真是好一派盛世景象呀!

这时候,一个小黄门急匆匆地跑到陈琳身边,递上了一张纸条。陈琳展开一看,不禁苦笑起来。

方仲永,你个惹事精,大过年的也不让人清静一会儿。有心压两天吧,可又觉得毕竟是事关军情的大事,不好押后。万一那小子等急了,说不定又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陈琳在赵祯耳边小声嘀咕了两声,又把那纸条给赵祯看看。

赵祯也苦笑了起来,大年下的,你整这个,不觉得忌讳吗?

仁慈的赵祯,或者说是优柔寡断的赵祯,决定把决定权交给那些高官比较合适,于是吩咐陈琳道:“请各位大臣看一看,商议之后再定。”

纸条被转了一圈,大家伙都知道方仲永打了大胜仗了,而且要用杀伤的敌人的头颅筑起京观,一震慑宵小,扬我国威。

先前,大家伙都只知道大胜,至于怎么个大胜法,不是很清楚。你阵斩一百,击退强敌,可以叫大胜;你阵斩一千,击溃来犯之敌,更可以叫大胜。

先前军报上的“毙敌数万”,大家伙谁都没当真,终究是胜了嘛,稍微夸大一点战绩是可以理解的。可你要用数万颗头颅来堆京观,那就不一样了。

这可是要有专门的人去点数的,丝毫造不得假。杀良冒功的事儿,大家倒是没那么去猜测,一来西夏人的装束不一样,二来范雍也是老成稳重的,不会跟一起方仲永瞎胡闹。再加上,还有各处暗中的人手监督,想来战绩差不到哪儿去。

再说了,那是五六万啊,你要没有个七七八八,得杀多少良,才能冒这个功?绝不会有人,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行如此丧心病狂之举。那要是被查了出来,万死不能辞其咎。

不过,功虽然立下了,这事儿办得就有些莽撞了。

最老成的老臣、首相张士逊率先反对:“京观者,陋习也。与我大宋宽仁之国策不符,与天下之祥和不符,断不可为!”

最最老成的老臣但已经不是首相的吕夷简说道:“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跟他们讲得着宽仁吗?”

两位大佬分别代表了两种意见。

一种是温和派,把敌人宰杀干净就要赶紧洗手,表示一下,俺是被动的,他们非要来送死,我也没办法呀!

另一派就稍微激进一点,认为那些不算人的蛮夷之人,既然来了,留下点儿东西做纪念,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