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乡试(2 / 2)

王仁之看着这朴素的环境,心中暗暗发誓,将来自己有能力改变科举时,一定要将号舍修的宽敞一些,起码到能伸开手脚的程度。

木板上面再盖一层棉花被子,不说别的,这屁股硌得是真难受啊!

想罢这些,目光看向桌板上的考卷。

这场考试,需写《论语》·先进、为政两篇,用自己的言语,加以解注。

第二题,则《中庸》其中两句,作出通解与阐论自己的观点,第三题答辩《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

王仁之研磨了墨,提笔书写第一题,先进篇的解注。

先看题目。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此圣句,何以解读?请写出注解。

王仁之忖度片刻,奋笔写下答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之人,即原来无爵禄的平民,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之人,即卿大夫的子弟,若让我选用人才,那我则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进:意指学习与掌握礼乐也,野人意作平民,君子意作贵族”。

这个题目很简单,但每场考试必定有,因为它是圣人之言,没有它便没有考举,毕竟科举都是围绕儒学命题的。

理论与事实证明,儒学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有很大作用。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意为,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与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都不在我身边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王仁之看着这句至理之言,不由想到《中庸》为何称中庸之道。

只因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巅峰之一,与欧洲的启蒙书《古希腊罗马哲学》相提并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即为中庸。

……

却说此时,万众考生在贡院应考乡试,主考官们却在贡院的学署正厅中,争辩制定的考题是否严谨。

只见一位身穿绯袍,白发苍苍的老者铿锵有力道:“此题是否严谨,决定权已经不在我们手上,而在那两万多名考生身上,我们只有等待的机会”

“此话甚是,考卷已经发出,我们没有选择,等乡试结束再争辩,现在还不是问责的时候”。

“罢了,罢了,算是老夫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