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防御使为禁军最高统帅。
在军中结拜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
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
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
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言不由衷的说道: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唯命是听。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
“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
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
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
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
时年三十四岁,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当时柴荣还有一女儿,才几个月大,赵匡胤将其留在身边抚养。
她就是历史文献,小说,评书中【杨家将】,【杨门女将】中有名的柴郡主。
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人称杨六郎的妻子柴郡主。
有一点赵匡胤比其他篡位者要强上许多,下旨赐柴氏皇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
只要不是谋逆大罪,一切待遇如同亲王。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为国号。
改元“建隆”,仍定都开封,宋朝又称北宋。
赵匡胤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两次杯酒释兵权。
为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两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
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对宋朝日后文强武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也为日后大宋的灭亡埋下祸根,富宋,弱宋成了宋朝特有的标签。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普此人最出名之处便是自认为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也算是熟读《论语》,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过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历史上从来夺取天下者,先难后易,先打北方,后打南方。
宋朝不是后面的大明,赵匡胤也不是朱元璋,赵普更不是一统江山的刘伯温。
历史上唯一从南打到北,并取得北伐成功的只有大明王朝。
旋即在开宝九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 咏初日】
作者:宋. 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五十岁而终,引出两则历史谜团。
一则是“烛光斧声”和“金贵之盟”。
为何有这两个历史谜团,史学界并没有统一定论。
然而在后世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只因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也太蹊跷。
对宋太祖赵匡胤是被晋王赵光义用斧子劈死的说法不靠谱,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又是太祖长拳创造者。
而赵光义是文人,怎么可能是赵匡胤的对手。
如果说赵匡胤的死跟赵光义有关,又不是斧头劈死的,那么我们只能猜测赵匡胤是被毒酒毒死的。
因为历史上被毒死的皇帝不在少数,因为赵光义是个用毒高手。
最厉害的一种“鼻嗅之立死”,相传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留下来的。
据说后蜀降王孟昶是被毒死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喝了毒酒死的,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也难以幸免。
不过这些都没见于正史,这大概得益于赵光义在当皇帝的时候掩饰的好吧。
史书中多次记载赵光义曾经干预史书的编写,我们不难得出赵匡胤如果死于赵光义之手,那么下毒是最好的办法了。
人们之所以怀疑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改为赵炅),也有些理由。
首先是改年号不逾年,古代皇帝登基后都不是立刻改年号,而是第二年才改年号。
以此表达新皇对先帝的孝敬和缅怀,可赵光义登基后打破常规。
竟然在赵匡胤去世的当年,将年号由开宝改为太平兴国,这一行为在当时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次赵光义上台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就离奇死亡。
一个吃肥肉吃死,一个睡觉睡死,另外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斥最后郁郁而终。
这些人都是能够对赵光义皇位构成威胁的人,
他们的离谱下场也让人们怀疑赵光义的皇位来的不正当。
当时宋朝宰相赵相赵普是坚决反对兄亡弟及的。
这也就是民间传说版烛影斧声诞生的原因。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
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
“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据记载,一次太祖和太宗去看杜太后,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
太祖回答:“祖宗保佑。”
太后摇头,说道:
“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小,主少国疑,你才得以黄袍加身当上皇帝。
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之后传给光美,然后再让光美传位给德昭,这样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
杜太后命赵普起草了盟约藏于金匮之中,这便是全匮之盟。
诸多史料记载在太祖时太后杜氏死前,已立下约定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光义继位。
但是五代的现实是皇帝善终的很少,而且基本都是王朝第二代就被灭国。
于是才提出在当时更为合理且常见的兄终弟及。
行了冠礼在人们眼中就不一定是成年,仍叫幼年,这就有了让赵光义继位的说法。
总之各种理由与猜测,很难辩出其中真伪,这仍旧是个迷。
盘点笫七位宋太祖赵匡胤,至此完毕,再会”
天幕就此关闭,又将是一番弹幕在弹出时,天幕才会在万界之中显现。